请明白我们为何而来
2020-08-06

熊定中:本次中期会议大家集中封闭召开的原因,第一主要因为疫情,同事间的交流都比较少,所以大家需要有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沟通场合,也希望大家在自由讨论的时候,在业务方向、执业规划、市场布局以及在律所的管理事务和支持事务上多进行沟通。第二目前也是一个不错的时间节点,近半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有内部的,有律师行业的一些事情。2020年对于清律一个四年级的律所来说,是个关键节点。


从律所内部情况来看,我们现在人员逐渐变多,上海团队的逐渐壮大,包括我们接下来要去做成都、深圳的一些筹建工作,它会导致整个清律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变得日益复杂,然后我们外地的办公室是否能够很好地承载清律品牌和原有所赋予它的文化内涵,至少在管理角度而言是我比较关注并存疑的。


从这半年实际发生的情况来看,我们有相当多的合伙人对于律所文化内涵的传递,要么是没有考虑,要么是过于乐观,导致……比如在成都的筹办过程中,包括我自己本人在内,对于这个事情的谨慎程度都过低,乐观程度过高。我们郑律师非常乐观地去了,坦率讲没有取得成果,而且不仅没有取得成果,还至少错失了一次很好的跟当地团队和人员沟通的机会。当然这个是大家都始料未及的,因为我也没有意识到郑律师没法总结出来清律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如何传递给其他人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郑律师的问题吗?我觉得其实并不是。因为在上一次现场合伙人会我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大家都很茫然,前两天在另外一个圈里也算比较有名的做咨询的朋友过来跟我约一个座谈,有关“愿景”“理念”这种务虚的问题,我回答起来也很费劲。我费劲是因为我发现,对于清律这样走的一条不太寻常的律所发展道路的组织来说,如果想要按照常用的话语体系来表述出来,确实非常困难。所以,大家能感知但不能表述清律的文化,这是我的问题。


所以今天开我们中期会议,我决定鼓足勇气去跟大家讲讲。


第一,目前大家对于律所文化的理解,我觉得可以允许不一样,甚至欢迎不一样,但是不能没想法。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个组织往下走,如果大家都没有一个相对来说统一的基础认知的话,我觉得这个事情就脱离了我们创办清律的初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衷,但是我不希望大家忘掉自己的初衷。所以这也是我们这次中期会议上,我为什么非常不满于成都那边的团队代表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竟然没有来。


大家平时打交道对我应该很了解,我其实不太愿意去主动说发一些关于律所愿景之类的东西,我宁可去做,但我不喜欢对内说,比如发什么全员信但其实是公开信之类的。这是我性格的问题,这次我难得鼓足勇气去跟大家主动讲这一次,我觉得至少大家对于这个事情有所了解,至少要知道清律目前暂时分管战略的合伙人是怎么想的?跟大家说,有助于帮助大家了解各位到底在怎样的一个组织中。


我们在律务部门重新做出来的宣传册中已经把清律文化重新定义和描述了,也同时放在了员工手册里面。这部分是我自己写的,没有和任何人沟通,但我不是在表达我的想法,我认为我是在总结大家到目前为止的所言所行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我认为这是我的权限。宣传册是以清律的愿景来开场,我们律所的很多制度和做法都是从这个愿景下衍生出来的。大家如果明确了顶层的愿景,我们的很多制度就很好理解了,以及我们在未来制订其他方面的制度或是修改制度时,对错标准也能心中有数。


最顶层的愿景,是“行走并探索在律师行业发展领域的无人区”,重点词是在无人区。清律从来没有对标过任何一个已有的律所。这些年行业里面出现了非常多有趣的律所,他们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对标的律所,他只需要效仿目标的组织、结构、制度,并根据与那些对标的律所的不同的时代差异进行调整。很多优秀的律所会落实成slogan,我注意到,几乎所有的口号都是指向的是如何服务好客户,或是如何在行业中获得自己的专业地位。


清律的口号是“我们会不同”,创始合伙人对此是有统一认知的。那么我们所谓的“探索无人区”的愿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有非常多的做法是在尝试,而且不知道结果。我曾跟友人聊天,她说一个优秀的律所都会有一个自己很主流很强大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论对错,是吸引认同这个价值观的人来,你不认同你就走或者不要来。这是作为一个组织时期的非常典型的特点。最后,那些优秀的有竞争力的价值观,让他们的组织在行业里面获得了成功。

但对于清律而言,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允许和容许多样化执业理念存在的平台,也就是“自由”。它具象成我们所有的制度,也同时体现在各种方方面面,包括我们不设任何的业绩要求,我们甚至给收入不高的主办律师在财务政策上给予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保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但不是主流的方式来执业的律师,在清律不会被边缘化。所以,我觉得在清律这样的品牌下面所覆盖的多元化程度,应当在同阶层中是最高的。你可以以你自己任何想象的方式去执业,只要你的输出是专业的。所以,“行走在无人区”的第一个落地理念是“自由”。但是这个自由是有代价的。我们的营收一定会受到影响,我们的扩张也一定会受到影响。就像我跟那些搞咨询的人沟通的时候,他们听到我对于清律行走在无人区这个表述之后,有的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很简单,我在很多场合说过,至少清律负责战略的这位首席合伙人在创设清律的时候想的和做的事,是“我本人毫无兴趣再做出一个优秀的律师事务所”。


在中国的律师行业里面,如果有10家一线律师事务所,我不认为那凭着我的努力做出来第11家有任何价值——还不论我们可能根本做不出来——我认为没有价值,至少对我没有价值。在中国整个行业里面多一家优秀律师事务所,有什么行业价值?


我感兴趣的是什么?或者说我希望我们吸纳的成员是什么?我曾举过一个例子,如果说律师行业100个人里面只有10个人在我们能够看得上眼的那根金线之上,其中有8个优秀律师是希望在这个行业里面攀登主流意义上的金字塔,走向律师行业的传统巅峰。我觉得清律要做的,是给另外那两个人留一条路。


可能有这样两个人,觉得自己能力虽然很强,但希望用较少的时间,较高的效率完成一个比较体面的收入之后,其他时间用来陪孩子、陪家人、旅游、写书,甚至做美食博主。但同时,他们又不希望自己身边的同事业务水平或者人品会被他们自己看不起。这样的人有么?一定有!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那说回来这两个人,在我看来,这两个人至少在目前的中国,他们没有律所可以去。如果他们想要去红圈所,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就要被迫去攀登业务的顶峰,成为另外8个人的样子。但如果他不去这里,剩下的地方是什么?是一些其他的没那么体面、品牌形象甚至是同事被自己看不起的平台。所以,我想带领清律告诉这个行业里面的极少数不是那么想攀登高峰的人,你可以不用去走那条路,也可以不用委屈自己在一个鱼龙混杂的平台上,可以有一个相对来说还比较体面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又不是那么单一的价值观。


这就是我对于自由的理解,和对于清律的目标人群的定义。我们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平台,这个小众不是说人数和规模,而是说目标群。但请务必记住,“自由”的前提,是你需要有足够的才华。才华才是自由。你如果本身能力比较差,做事风格又不严谨,你哪来的自由?你拼死拼活才能混个温饱,换一个相对不错的收入,那你根本谈不上自由。只要你是努力学习的,是努力提升自己才华的,那么清律给你这个机会,给资源,给平台,并且并不拒绝任何创新的举措——只要它不违法,也不违反我们这一群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今年我非常开心地看到我们律所里面年轻律师在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好像没挣钱是吧,但我觉得这很好。同时我也明确讲,就目前律所战略状态,对于这一些创新的事件,哪怕不挣钱,律所也是支持的,它的支持力度跟支持一个挣钱的项目一样。


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去表述的。我们现在清律应当吸引哪些律师,以及我们想吸引的律师的典型形象,而且,也是清律对于在座各位的期待:高效专业地完成所有的事情。剩下的时间,有些人选择挣更多的钱,我们并不排斥,也很欢迎,这是给清律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但你如果不用这些时间来挣钱,不管是在座的各位,还是我们将要去接纳的其他的同伴,我们也同样地欢迎,因为他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过得自在和开心,本身就是平台的价值和意义。


这就是行业上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清律的愿景。


第二,这个愿景是不是会黄掉?当然有可能。因为中国律师制度恢复40周年,已经有太多的律所按照一个既定的道路都成功了,清律创始团队之所以尝试的原因是能力还恰好在这个行业的平均水准之上很远,也就是所谓的“有才华”。那么,我当然可以选择自由一点。如果清律能走通,并且体面地正常的存活和正常的发展,这就是成功,这就是战略的成功。但也有可能出现一个什么极端情况,内部的文化分裂或者是财政入不敷出,然后清律就黄了。这个结果会让我们的尝试没有意义吗?当然不!这至少证明过了一点,这条路,以清律这样如此高配置的组织,都走不通,那我认为,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就是不通的,行业里的年轻人们在没有集结一个新的更强大的队伍之前,就不要尝试了,老老实实去一线所永攀高峰好了。所以各位,我们在做的,是一个实验,而任何实验,它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证实一个猜想,如果最终能证伪一个猜想,它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一样的。这是科学的价值,而不是成天故弄玄虚的人文情怀和口号。


第三,清律的文化。文化的表述写在制度里面,我不再复述了,经过跟各个团队、分所的交流,我觉得需要去重述和显化那些藏在骨子里面、还没有被显化的文化理念。


清律文化的核心点是权限清晰和多元化。清律的人不多,但未来可能有很多人。清律的架构从一开始就远远复杂于我们现在的需求。讲规矩是好的文化现象,未来它会使清律在进一步扩大之后,比较容易去实现过渡和磨合。我们的架构复杂程度能够驾驭全国的百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架构虽然是复杂的,但至少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收益,就是凭借这个复杂的结构,至少让清律在运营我们两地办公室和更多的律师的时候更顺一些。


权限清晰是两个方向的事情。第一,总部和地方的权限清晰。这是我刚才提到的,哪怕有些事情我们也可以商量来,大家都很熟,但是在涉及到决策事情上面,明确区分哪些是总部定的,哪些是地方定的,而且区分好之后,不要任何其他不同的理解或者是想法,必须执行。第二,机构和个人。这一点之前做的不是很好,我们有很多具体而微的细节暴露出来是机构和个人在权限问题上没有梳理清楚。我举例说明一下,并没有批评任何人的意思。比如说当我们上海办的行政分管合伙人在跟我讲律务工作的时候,他是不是明确意识到了是在跟业务主管提建议而不是在发表意见?而当我去问唐律师为什么迟到的时候,他的辅导律师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他应当知悉他对于B类主办的行为可能要承担管理上的责任。而包括丁律师辞去主办,她竟然是跟自己的A类主管来汇报,而不是向首席汇报。为了明确机构、个人、地方和总部,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所有的细节,都在反映你对于文化的理解是不是足够的清晰。我尤其希望管理合伙人们对于这点要充分的了解,而且对于我们的主办律师而言,当你们逐渐地在清律成长,以后可能也要去承担管理职能的时候,对文化的理解也尤为重要。


权限清晰是多元化的基础,是我们注重多元化后还能保证形散神不散的核心。那么多元化是什么?第一,清律要保护和尊重任何一个执业风格的律师在清律这个平台上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执业。这种多元化正是清律的价值,我希望各位管理合伙人们要尊重、了解和清晰认知。那么对于我们很多主办律师而言,这种多元化本身也是在启示大家和鼓励大家按照自己想要做的方式来高标准地执业,但执行形态你可以进行自己的想象。第二,财务体制多元化。我们到目前为止人还比较少。清律一直用的是比较简单的财务架构来处理律所的基础运行和大家自己挣到的钱的区分。清律尽量地去鼓励和欢迎各个团队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设定自己内部的财务分配模式,而且我觉得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清律不会做统一化的财政管理,也就意味着它不会大幅度的提高财政的留存来去要求大家按照一个整齐划一的方式执业。第三,叙事风格的多样化。这意味着各位管理合伙人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定义清律在各位分管的方向上的形态和风格。我们现在看到行业里成功的律所,他们能够成功可能源于有稳定的价值观,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及稳定的叙事风格。但既然清律选择了不要求主流化的观念,那么不同的部门应该在不跟战略方向冲突的情况下,尽量地发挥自己的特点。体现最明显的可能就是市场,这个是清律对外形象的表述。我很显然地意识到郑律师的风格、我的风格和顾律师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包括我们上海的市场行为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至少只要在市场内部能够达成一致,一是我作为首席合伙人不会轻易地去干涉,二是也希望其他有表决权的合伙人不要轻易否决任何尝试,任何尝试都有可能有它的价值,而且,这是市场的权限。


所以总结一下,我们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清律的话,那就是权限清晰的多元化开放平台。另外多说一句,权限清晰,意味着一旦有权限的人决定的事情,不允许轻易挑战,应当执行。这也是权限清晰的一个含义,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可以提建议,你可以提意见,但是否采纳,谁有权限决定谁来决定,决定之后由他来承担责任。我希望大家不要在律所事务上掺杂过多的个人感情,不要因为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而不满。清律希望,权限清晰这4个字是刻在所有人骨子里面的。


第四,关于清律的战略规划。今年是第4年。我觉得也逐渐形成了在长远方向上的三个规划方向,这个跟大家汇报一下。一是数字化,这涉及到两个部门——技术、业务。数字化意味着我们在坚持远程办公的情况下,我们会支持和上大量的技术工具来解决我们数字化的过程,这个方向是不可逆的。数字化同时意味着标准化,它并不是一个新的方向,标准化不是个方向,数字化是个方向,但是数字化意味着标准化。标准化就意味着请大家一定要去正视我们清律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做的律务部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这是一个清律的战略方向,它未来的延伸真的是一个落地的清律的中台,它要实现的功能,是在自由平台上实现我们的基础共识,所谓的业务的一体化。因为如果价值观也多元,我们的财务也多元,这很容易一步迈出去就变成一个散摊子。我们的核心连接点是什么?对内只有一个,我们用律务部门来连接各个部门的从业风格和执业技能。它同时还要传递律所里面的执业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清律平台上的这些执业律师的真正“自由”。我毫不讳言地说,我觉得目前的清律,不是所有的律师都能够去挥霍自己的时间,去追求一个自由的状态的——因为才华还没到那份上。那么我们作为律所,怎么能帮助律师们做到真正的“自由”呢?我们要用律务部门来去传递那些更优秀的执业风格,总结出来更好的执业技巧的信息,并传递给这些我们现在的和未来将要接纳的同伴,让他们能够真正地享受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停留在口号。所以,数字化标准化是第一个对内的战略方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不会被动摇的,至少我们要在财政上,在人事管理上加大对这方面的关注。二是学术化。学术化是我们对外的显著区别于其他律师事务所,包括一线律师事务所的特点。这一点也跟清律的所有人是相关的。接下来我们会扩大这方面的优势,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来获取我们在研究领域的品牌形象,和可能的知识传递的学习。我们将在争取清律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对外的战略方向。在行业价值意义上,清律是不是能够去探索出一条律所作为实务机构和学界的合作,是不是甚至能够去打造出让学界真正优秀的法学家们离市场更近一点,离实务更近一点的一个连接点呢?这都是可以去设想的。它未来落地的具体细操,坦率说,我没想清楚。这是个新的无人区,我在尽力去探索它。这个方面,不像我们的数字化、业务标准化已经在2019年开始探索,到现在基本成型了,兼任的业务分管合伙人这部分职责,我觉得我可以卸任了,我接下来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沪办做试点,进行探索。三是国际化。坦率讲这点超出我的能力和我的交际圈,所以这一块接下来由顾律、刘律、白律这样的律师来做,这部分的战略方向是给你们布置的任务。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清律的规划的方向,这个方向本身跟各位自己的业务有任何关联点的话,请你们自己提出。我觉得我作为清律的首席,我把这个分得很清楚。我作为清律的管理者,我只考虑清律如何往前走,以及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提供更好、更多、更新颖的武器供各位选用,各位是用,还是不用,跟我没关系;用得好,用得不好,也跟我没关系。我前天去京都所跟田文昌老先生探讨数字化管理。他问了个很有趣的问题,他说他们有很多合伙人问“京都所如果做数字化改造,对我有什么好处?给我的业务有什么帮助?”这个问题问得我一懵。我后来想了想,我说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就不该问。律所管理者做这个事情是为了改善律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标准,效率提升了,业务水平提升了,那就行了。律师是不是能够拿到业务,这跟我律所战略管理有什么关系?各位律师自己是销售,也同时是生产者,律所是提供后勤支持和平台服务和品牌宣传的主体,你可以去挣钱,也可以不挣钱,跟我都没关系。


关于业绩。我明确一下到目前为止清律对此的战略态度:不重视、不忽视。不重视的意思是并不唯业绩论,这跟我们之前的文化理念是一致的。在律所管理上也不是钱多话事。我发现在这个行业里面有一个惯例是钱多话事,业绩高的合伙人话事。清律绝对不会走上这样的路。不忽视的意思也很简单,客观来说,当前市场经济下衡量律师的一个重要标准当然是业绩,而且当你收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看到的东西确实不一样,因为如果看不到那个位置,你根本赚不了那么多钱,这也是有道理的。所以这个平衡点在于说,清律作为管理平台,并不唯业绩论,但是也并不会忽视业绩,这个不忽视指的是对于合伙人,而不是主办律师。上海曾经有律师想加入的时候问过业绩的问题,我跟朱律师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一个疑问是清律不对主办律师有业绩考核,但清律对于新加入的合伙人是有业绩要求。这两点矛盾吗?这两点并不矛盾。因为清律作为一个多元化的执业平台,可以允许按照自己想法去执业的律师存在,只要律师的业务水平足够高。但当你寻求一个合伙人的头衔,当你要参与律所管理的时候,你当然要业绩。因为头衔最直接的好处是帮你做市场,至少你拿出来的名片对外宣称的是清律合伙人,这当然会对你谈案子有帮助,你都需要做市场了,你还不要求业绩,那这逻辑也不自洽啊。所以,各个地方的办公室在吸纳新的人员进入的时候,这点一定要讲清楚,不要求业绩是指对主办律师,但是对合伙人要提要求,这个逻辑是自洽的。这点我这次明确澄清一下。


第五,律所的竞争力。律所到底基于什么有竞争力?刚才提到过我们那些红圈所是以他们自己原来的资源和稳定统一的价值观,胜在了他们自己被证明了优秀的领域。但我觉得这个不够现代化,至少,这不科学。在我看来,律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如何满足律师的需求,只要你充分满足了律师的需求,律师们自己会去创造你所期待的结果的。律师的基本需求无非两个,第一,到律所有一个体面的接待场所,能够谈客户,体面干净、整洁明亮。第二,对于何时提领律师费有明确的预期。接待需求的标准化,领钱的事情有预期——当律师进到办公室的时候,有前台礼貌地打招呼,进到会议室的时候,不会出现一个里面还有烟灰的烟灰缸,当客户来了之后,有人接待引领到合适的位置。当客户的律师费付到律所后,你清楚地知道你能什么时候获得自己的报酬,而不是今天领钱告诉你财务不在,明天去领钱告诉你主任没批。最重要的是,享受这样的服务,不应该需要你跟任何一个高级合伙人关系好,也不应该需要你是合伙人,是主任的所谓“嫡系”才能享受。律所能做到么?从我的经验来看,全国可能90%以上的律所都做不到,包括清律现在都还有差距——不是主观上的,是我们行政财务能力还不足。谁做得最好?是你们经常嘲笑的盈科,人家真的做成了行业里的麦当劳,而大部分同行还只是国营饭店,这几年充其量也只是多了些网红餐厅,比如清律。那么问题是:偌大一个国家的一个行业里,大部分组织竟然都无法满足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最基本的需求?这在梅主任这样一个清华汽车系毕业的圈外人看来,是商机,但我作为一个清华法学院毕业的圈内人看来,我觉得是耻辱。


我不觉得清律现在完美解决了基本需求,当然,清律也从来不是只打算满足基本需求,清律追求的是在多个层次上同时发力。什么层次?自我实现、品牌价值、品牌塑造,我清律可以。我们通过这些方面的特点和运营,把现在步入30岁这个节点的那“两个”年轻人集中在一起,这种年轻人的凝聚力在这个过程中就加强起来了,他们之间的碰撞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需求和火花。我希望大家抬头看看这个行业,现在正好是90后开始解决了生存需求,需要去往上走的那一步。这个时候他们未来如果在清律会跟清律现在的人会发生化学反应,来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甚至有创造性的事情。所以,这是我们行业上律所核心竞争力的事情,这个跟大家分享,是让各位思考你们到底在实现什么?我们不是在一层一层完成,我可能是在一次性去满足大家,各方面的需求都有可能性,这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第六,最后我想说关于时代。现在是律师行业变局非常大的一个时代。我现在充分地意识到一线所的焦虑感是非常重的,我的直觉是如果我们能够长期保证清律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我觉得会出现一些想象不到的变化。


对于很多人来说,本身不就是为了拥抱这种不可预期性吗?当然不可预期性,势必会带来焦虑感。你不知道明年会做什么事情,你不知道明年要做什么事情,你不知道明年会挣多少钱。但至少我希望大家意识到这一点,你们在焦虑的同时,往好了想,这也是有趣的。就跟你看一个电视剧,你难道不期待你猜不到下一集是什么样子?除非你天天看肥皂剧。所以,我不知道我明年要做什么事情,我也不觉得清律应当知道,希望大家拥抱这种不确定性,并且享受它,而不是恐惧。


我自己感觉不管是从税务的收紧,还是从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排除整体面上收缩的可能性,收缩指的是利润的收缩,所以也请各位有一定的心理预期,我个人判断律师行业的利润还会持续的缩减,它会逐渐地变成一个收入比较体面的脑力劳动者的行业,我觉得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大家心态放平和一点,想明白一点。心里有预期,有助于接下来万一出现这种政策的变动导致的收入利润出现变动的时候,心态不平和。


以上就是我鼓足了很久的勇气,总结的一些我们律所的战略方向的想法,并跟大家去分享和解释,让大家意识到日常所处环境、制度要求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觉得我今天算是难得地通篇讲了一次,有的是解释,有的是未来你们可能感受到的一些安排。所谓的解释,是对于已有的我们的现状,给大家说说它背后的逻辑和理由是什么,我们后续的清律动作,是指各位分管合伙人要做的一些动作,尽量的在战略规划的范围内去按你们想要做的方法去演绎。


这就是我想讲的。

专业人员
专业领域
上一篇